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梁世雄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评论】梁世雄的中国画创作之路

2023-11-14 00:00:00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
A-A+

薛永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

/中国美术馆研究员

新中国成立以来,古老的中国画艺术在新的文艺新中国成立以来,古老的中国画艺术在新的文艺政策的引领下变换体貌、抖擞精神,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方向,以直面现实生活为创作基础,以“写生”为具体路径,由此涌现的“新中国画”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,开拓出一条不断创新发展的道路。作为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便以革新精神和关注现实而崛起的“岭南画派”,其第二代代表人物关山月、黎雄才等在传承中进一步与时俱进,既深化和拓展了岭南画派的艺术面貌,也成为新中国中国画发展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,并且培养后学、影响遍及全国。生于 1933 年,1949 年考入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的梁世雄,其艺术发端直接受益于岭南前辈,其艺术历程也伴随着新中国同步展开;时至今日,他以九十岁高龄仍活跃于岭南画坛,成为岭南画派第三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,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发展变革的亲历任与推动者。

从广东省立艺专(1950年与广州市立艺专合并,改称“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”)到中南美术专科学校(武汉),在近七年的专业艺术院校学习中,梁世雄打下了全面而又扎实的艺术功底,素描、速写、油画、水彩兼善,中国画人物、山水、花鸟诸科并工。1956 年毕业留校任教后,在黎雄才、关山月等前辈老师的引领下,梁世雄很快便展现出出色的写生创作能力。1959 年,他任山水科助教,山水画遂成为此后一生主攻的专业创作方向。

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,既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展开之际,也是“新中国画”以写生的方式描绘现实生活、取得突破发展的重要时期。在时代的潮流中,梁世雄继承了岭南画派重写生而不废笔墨的优秀传统,描绘了不少具有鲜明生活气息的时代风貌,既有大厦、水坝、工地等建设场景,如与妻子容璞合作的《长江大桥合龙前夕》(1957年),展现了火热的气氛、浩大的工程;也描绘了普通城乡的新气象,画竹林、水田、梯田、山村等,景观丰富,生活气息极为浓郁,如《中山写生》(1962年)、《东风吹遍姚家寨》(1963 年)。而描绘家乡所见,更是亲切动人,如《珠江月夜》《珠江晓雾》等,以珠江为主体,前景画树木,中远景绘两岸城市风光,平远拉开,空间开阔,夜月、晨晓的氛围感极强;韶关《丹霞山》凸显霞光中的晦明变化,粤北写生则充满田园水乡的平淡意趣。此外,还有描绘自然名胜的写生作品,黄山以云海、奇松、夕照为主,庐山写含蟠口的气势,桂林则描绘象鼻山、七星岩或渡口等。这些描绘城乡新貌和自然风光的作品,在突出山水风景主要特点的同时,清透刚健的笔墨气质已然显露,不仅引入焦点透视,而且使用古人不用的直线,特色鲜明的景观往往伴随着现实人群的活动,人物已非古代山水画中程式化的店景符号,刻画得生动具体,显示出人与自然的新的互动关系。

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,为纪念西藏自治区的成立,梁世雄随文化和旅游部(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)慰问团赴藏,归后闭门创作五个月,描绘雪域高原的风光,在此基础上,他又为大会堂西藏厅创作了《雪山雄鹰》。这批作品集中体现出其对特定自然景观的描绘能力,以及概括雄强意象的积极探索。如《高原雄鹰》山势壮阔,一队人马正面而来,身披霞光,人山合一,体现出一种昂扬高迈的气质。主题大画《雪山雄鹰》,前景松林层叠,远景茫茫雪山,有近乎“江山如此多娇”的宏大气象。高原景象不仅成为其后来反复描绘的常见题材,而且与其南方气质互为补充、积淀融合为一种雄秀兼具的精神体貌。
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,梁世雄逐渐成长为岭南画派第三代的中坚力量。1977 年,他参加了以关山月、黎雄才为首的广东国画创作组,为纪念堂绘制大型主题创作,先后深入井冈山、韶山、娄山关、延安采风,合作创作了《农讲所颂》《遵义曙光》《井冈山》等大型作品,画面均极为开阔宏伟,沐浴在红色阳光中,善于渲染氛围,点明红色主题。此外,在采风写生途中,他还描绘了一大批革命圣地山水和主席诗意山水,尝试了多种表达手法,尤

以彩墨对比为特点。随着开放语境与更多的交流,梁世雄一方面壮游祖国各地名胜山川,上黄山、游三峡、赴江南,描绘各地新貌,如《天堑截流》《峡江新颜》(画稿,1981 年)、《巫山云雨》(1981 年 )、《惟见长江天际流》《月出峨眉照沧海》(1988 年)等,在云水动势中展现名胜的历史感和大气魄;而《星湖春晓》(1979 年)、《柳浪闻莺》等则以风柳远大写最见精神。山相映衬,表现水乡之柔秀。可以说,极尽不同的 域和时令的特色。另一方面,在笔墨造景上广搜博取,根据不同的景象吸收融合各家各派的处理办法,如表现革命圣地、江南水乡则借鉴新金陵画派,描写蜀中云水则吸收陆俨少的某些手法,描绘高原风光则融入长安画派的粗笔重墨,而简整的景象概括又适当吸取李家风貌。当然,这种广泛学习并未丢失自家本色,又与特定景象契合无间,显示出梁世

雄与时俱进、趋新融合的探索精神。这种探索尤为集中地体现于他对黄山母题的深入挖掘与表现上:黄山之松,迎客、送客、卧龙、黑虎的不同形神,俱收入笔下;黄山烟云,朝晖夕阴、气象万千,雨后、晨起、夕照的变幻无穷,都展现无遗;画上常题“傲雪青松常翠色,云起黄山别样奇”“泼湿黄山几段云”,形容种种奇观,可谓淋漓尽致;体现在笔墨上,则是干湿浓淡、墨色辉映,尤以泼墨、干笔地对大写最见精神。

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,梁世雄虽已是花甲之年,但写生创作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止,国内游张家界,登泰山,观九寨、黄龙,国外则先后赴日本、泰国,远游加拿大及欧洲诸国,饱览异域风情。一方面抓住所见中最为令人难忘的视觉实境和空间关系,加以提炼;另一方面从真情实感出发,重组笔墨,勾皴擦点染和没骨、泼写等多种手法并用,使笔墨语言得以纯化。如以日本富士山主峰为描绘对象的《芙蓉峰上一轮高》(1992 年,又有《青空一朵玉芙蓉》等多幅),仅以重墨枯笔简略勾写主峰,山、云俱是淡墨泼染,却诗意般地表现出积雪山峰在月光照耀下的高华。远赴加拿大及欧洲诸国期间,更是以中国式的写生笔墨描绘各处名胜,如尼亚加拉大瀑布、莱茵河畔、巴黎圣母院、新天鹅城堡、荷兰田园、威尼斯水城等。由于长期写生取景造就的过硬本领,笔墨表现手段多样,加之对空间、光感、气氛等的整体把握,故笔墨与造型、意蕴与实景皆毫无违和之感,反而体现出中国画表现力拓展的诸多可能性。

2002 年,梁世雄参加广东省文史研究馆代表团赴中国台湾访问,归后创作了大尺幅、大场面的《阿里山之魂》和《太鲁阁激流》,前者绘阿里山密林,如在山中仰望,参天古木,刚健挺直,上部透出的光气与远山的飞瀑,更增添了神秘而幽深的氛围;后者取全景构图,以俯视的角度揽收太鲁阁峡谷九曲洞至燕子口一带景象,山崖壁立千仞、高险盘亘,激流曲折激荡、奔腾不息,动静间流云飞渡,蔚然壮观。2003 年,已年届七十的梁世雄又

深入新疆中蒙边境的淖毛湖镇胡杨林地区收集创作素材,画中多次题写道:“面对大片原始胡杨林,历经风沙侵蚀,犹如一座座耸立于戈壁滩上之巨型雕塑,姿态雄伟,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,得天地日月之灵气,扎根大地,拥抱蓝天,体现出胡杨三千年不朽之顽强生命力。”一大批以胡杨为主的作品应运而生,有的点缀牦牛、驼铃,在茫茫戈壁中或渲染夜月或点染金秋,如《胡杨月夜》(2004 年)、《岁月》(2011 年)、《雄风岁月》(2012 年)、《大漠胡杨》(2013 年)等,都透过这千年古木表达出天地自然横亘永在的生命力。

简要回溯梁世雄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山水画发展历程,写生是其创作的基本出发点,也是其屡变履新、不断探索开拓的内在脉络。他的写生创作,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:在取景造境方面,具有鲜明的时代性,始终与现实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,无论是名山大川,或是乡村小景,要么是充满着人的活动痕迹,要么是洋溢着与时代相应的自然伟力。虽是景象各异,但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情实感始终如一,尤其是写生所见的空气感、新鲜感、光线感,一直贯穿其创作始终,愈至晚年,情景相合的画境愈趋浑整沉雄,艺术生命、自然造化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。在写生与笔墨的关系上,梁世雄并不偏废,一方面尊重客观对象的物理规律,另一方面继承岭南前辈“毛笔直取”的书写性,灵活多变地调适二者之间的契合度,从而不断形成自我的新的笔墨语言。

尤为难得的是,在 1957 年与古文字学家、书画篆刻家容庚之女容璞结为夫妇后,梁世雄不仅得以遍览、临摹岳父所藏的诸多古代绘画名迹,如《巨然山水长卷》《沈周山水册》等,同时受其提点:“历史上大画家没有写不好字的,必须在书法上下大功夫。”遂于书法碑帖方面用功甚勤。篆、隶、楷、行、草均有所涉猎,尤重行书,早期着力于文徵明小行书,在婉转劲利笔调中注重法度与意态的和谐,中年后转向对李邕行书碑版的学习,取其沉厚、端凝,含碑味于其中。这两种行书笔调转化于其山水画的运笔勾写,从早晚期面貌之变可明显窥见。在一些晚年补款的作品中,尤能见出其笔力的雄厚、朴质。以写生的方式进行创作,则涉及如何从收集素材转化到画面经营,在这方面,梁世雄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画稿,常常是围绕一个画面主题,画了不少写生或构图,水墨的、铅笔的都有。无论是画中出现的人物,还是建筑、帆船、动物等;无论是画面主体,还是点景;无论是局部组合,还是整体关系,他都数易其稿,反复锤炼、精益求精。这一严谨的创作方式在此次全集中以图稿相应的方式呈现,不仅借此反映出新中国中国画学院教学的显著特点,而且也足以体现梁世雄集腋成裘、研精苦思的创作精神。

回到梁世雄的人物画与花鸟画创作上,虽然这两科并非其主攻专擅,但均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个人气质,既反映出他作为写生创作型画家的综合素养和全面能力,也从侧面记录和见证着其在时代变革中的心路历程。

梁世雄的人物画创作主要集中于二十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,一种是肖像,一种是人物画创作。刚从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毕业,他便创作人物画作品《永远做最可爱的人》(1956 年),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印成单幅发行,既可见其在人物造型方面扎实的基本功,也体现出其对时代人物的密切关注。综观其人物画题材,一类为工农兵与英模肖像,一类反映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,如农业学大寨、山村医生、军民鱼水情、女工旧恨等,尤其是描绘广东妇女日常劳作的场景,既有地域特点,又有生活气息。《归渔》(1959 年)中的打鱼妇女侧身坐于满载而归的渔船,眼神坚定、暗含喜悦,人物形象刻画得朴实而生动,海浪涌动、海风轻拂,斗笠、渔网、鱼篓等细节也交代得具体入微,烘染了画面主题和人物的精神状态。这件作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多次出版。

最能体现梁世雄花卉作品内在精神气质的当数古柏苍松、千年胡杨。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,梁世雄便常将山水写生中所见古松柏提取放大,或绘为单幅,如《南岳松涛》(1990年)、《翠柏常青》(1991年)、《长青图》(1996 年)等,强调老树干的茁壮遒曲,笔墨皴擦犹如处理山石一般,显其苍辣;或与梅、与鹰组合,写出傲雪迎春的双清气质与“高瞻远瞩”“傲视群雄”的雄大气魄。此后,松柏题材与其山水画一直相伴而行,在新世纪前后,一些巨幅松柏开始出现在他笔下,老笔纷披、雄浑饱满,意象浑成。其中《翠柏长青》,画千年古柏,拔地而起,旋转而上,焦墨干笔,体感极强,郁郁葱葱,苍劲挺拔,占画一半,浑圆而有张力。如果说本文山水画部分所述的千年胡杨,有花木画的集中刻画,象征着“生命之伟力”;那么新世纪前后,梁世雄在描绘这些松柏古木时,就如同在画大山大水一般,除了笔墨的融通之外,更有着一种对于自然造化精神的深刻感悟,自己完全与描绘对象合一同在,充溢着一股永不停息的生命活力与艺术创造力。

回顾梁世雄先生的艺术人生和艺术成就,既是对其从艺七十年辛勤耕耘所取得丰硕成果的总结与致敬,从中也可以看到岭南画派薪火传承的蓬勃活力,更可以管窥新中国至今,中国画守正创新、自信自立又广泛融汇的发展道路。值得注意的是,梁世雄先生继承发展岭南画派的优秀传统而表现了中国气象,他以来自写生的视觉经验丰富了笔墨语言,但笔墨深处是以真情实感“迹化”对象的写意精神。年届九十的梁世雄先生仍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,这种生命力源于在写生中以“自然为师”,以脚步丈量祖国河山,在壮游中感悟自然的生生不息;源于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以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修养人品、锤炼画格,在宽博平正中积为刚劲雄健;源于“苟日新 , 日日新 , 又日新”的创新追求,在与时代同行中书写壮丽华章。

值此八卷本全集出版之际,我们有机会遍览各时期各画种的精品力作的图像,领会其艺术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的真善美,经详细研究,反复讨论,成此拙文,谨向梁先生全集的出版表示祝贺并愿艺术之树长青。

(原文刊载于《梁世雄全集》第 1 卷,本文有删节)

 
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梁世雄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